“平凡”≠“平庸”
——新沂市先进工作者申报材料
新沂市人民路小学 徐晓彤
我,曾经教给孩子们两个词,一是“平凡”二是“平庸”,孩子们很是茫然,于是我告诉他们:
我们可以平凡,但绝对不要甘于平庸!
孩子们似懂非懂,我决心要用行动向他们诠释——
平凡是我们千千万万个人存在的必然,可它依然能让人有所希望,有所追求!
一、读书的人“凡”而不“庸”
阿基米德说:“给我一个支点,我就能撬动地球!”这是何等的自信啊!
今天我也于大千世界寻求精神归宿的一个支点,寻求“凡”而不“庸”的一个支点。蓦然回首才发觉这个支点就是读书。
读什么?刚毕业我就喜欢读一些杂志,随着自考专科和本科文凭的硬性“压迫”,我读《中国古代汉语》,读《古代文学史》,读《现代文学史》,读《美学》,读《外国文学史》····当我欣喜地手捧单科合格证时,心里美得找不到北了!现在想想,有时都感谢那段岁月,它让我穿越过、经历过,更让我有了阅读《红楼梦》《西厢记》等古典大餐的勇气。
前方路漫漫,但与书为伴,我们会充实会丰盈,更会虽“凡”但不“庸”。
二、思考的人“平”而不“凡”
我常想:朱永新教授有他的教育理想,尽管那是一个学者的;窦桂梅校长有她的教育理想,尽管那是一个教育专家的····我,一个普通教师,又有什么理由墨守成规呢?上下求索中,我学会了反思。
我以为,反思是我成长的力量。如何反思?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乃至教育教学细节的一种追问、审视、推敲是反思,质疑、批判、肯定或否定也是反思……我钟情于反思,在反思失败和教训中,获得“吃一堑,长一智”的启迪;在反思成功和经验中,感悟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新意。
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是反思、都是推敲过程。不断地反思,不仅让我写论文得心应手,写随笔信手拈来,更让我课堂教学喜获佳绩。
在实践中不断反思,在反思中,我的教育智慧也得到了增长。这就是反思的魅力 ——“平”而不“凡”!
三、研究的人“卓”而不“凡”
有人说,教师这一职业是需要付出艰辛、耐心和热情的。其实,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,因为,当一名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时候,他就是幸福的了。他就会感受到教育并不是牺牲,而是享受;教育并不是重复,而是创造。
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,我喜欢反刍式地咀嚼。写教后记,写教例剖析,写教学设计……我坚持不懈,乐此不疲。
因为我深深地知道,无论是从事教科研,还是参与研讨,都要怀着一颗热心肠去坐冷板凳,要远离繁华和喧嚣,要耐得住寂寞、耐得住孤单与冷眼,要在思辨中不断探索、不断前进。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,这些年来,在紧张的工作之余,我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,专心致志于教育教学研究。我感到,我的生活虽然平凡、琐碎、忙碌,但是又很充实,因为我在实践着、思考着、感动着、幸福着……读书、反思、研究给了我成长的力量。
回望自己走过的教育教学之路,我取得了一点点成绩,就是那点儿成绩,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却给了我不菲的褒奖。我先后被表彰为:
2024、3新沂市优秀女教师
2023.9新沂市优秀班主任
2022.12新沂市优质课二等奖
2022.7新沂市教学先进个人
2021.10徐州市优秀少先队集体
对此,我心存感念。我常问自己,我成长的路径是什么?我的回答是多读多思多练。
“长路奉献给远方,白云奉献给蓝天……”
悠扬的乐曲飘荡于耳边,我也禁不住追问自己,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,教育这片热土?”
我的回答是,我将植根小教,在追问中不断前行。
“何谓平凡?”“何谓平庸?”
当这个问题老生常谈时,也许你会回答:
“平庸的人生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躯壳,虽活着却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.”
今天的我依然在教育的大路上行走,不管前面的路是否好走,我都将做到在风雨中继续坚守。
责任编辑: